
在术后康复过程中,不知道你有没有被医生或者康复师提醒过:
“现在还不能做开链动作!”
“闭链训练可以开始了!”
“开链负重要小心点……”
可是一听到“开链”、“闭链”,你是不是有点懵?
这两个词到底是啥意思?
为什么一个动作是开链、另一个是闭链?
走路到底算不算开链?
硬拉算闭链吗?
开链一定就危险、闭链一定就安全吗?
别急,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用最通俗的语言,把“开链运动”和“闭链运动”的区别、应用、误区,一次讲明白!
简单来说,“开链运动”就是远端肢体(比如脚或者手)在运动时是自由的、没有固定点。比如:
坐着踢腿
坐姿腿屈伸训练
坐姿勾腿
这些动作的共同点是:末端不接触地面或其他固定物,关节是“开”的,每个关节可以单独活动。
举个栗子:坐着,把小腿抬起来踢一下,就是典型的开链运动——脚没着地,只有膝关节在动。
闭链运动则相反:远端肢体是固定的、接触地面的,身体其他部位围绕这个固定点运动。比如:
深蹲(脚接触地面)
弓步蹲
这些动作的特点是:末端固定,多个关节同时参与运动,形成一个“链条”式的协同工作。
举个栗子:你双脚踩在地上,做个深蹲。脚是固定的,动的是膝关节、髋关节甚至踝关节——这就是闭链动作。
从定义上看你可能觉得还挺抽象,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帮你总结一下:
维度 | 开链运动 | 闭链运动 |
---|---|---|
远端肢体 | 自由移动,不固定 | 固定,接触地面或器械 |
关节参与 | 单关节为主 | 多关节协同 |
负重方式 | 通常为非负重 | 多为负重或部分负重 |
例子 | 坐姿腿屈、直腿抬高 | 深蹲、箭步蹲、台阶训练 |
控制难度 | 控制更精,可孤立肌肉 | 协调性要求高,功能性强 |
对膝关节剪切力 | 相对较高 | 相对较低(更多是压缩力) |
这个问题很多人关心,尤其是在做股四头肌训练时。
1、 闭链运动更早介入
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,康复训练大多从闭链运动开始。原因很简单:
常见的闭链康复动作有:站立负重、迷你深蹲、靠墙静蹲、桥式等。
2、开链运动不是“禁区”,但要注意时机和方式
开链动作之所以“被警惕”,是因为早期使用不当容易增加移植物的剪切力,影响韧带愈合。但!这不代表开链不能做。事实上:
-
股四头肌的孤立训练(如坐姿腿屈伸)对恢复腿部力量非常重要
-
合理控制活动角度(比如只做到90°-40°)和负荷大小,其实很安全
-
到了术后中期(6~8周后),适当增加开链动作,有助于肌肉强化
一个关键点是:“控制负重和角度”,而不是一刀切地排斥开链。
1、开链动作:
坐着踢腿
躺着踢腿、抬腿
仰卧抬腿(直腿抬高)
2、闭链动作:
深蹲
靠墙静蹲
箭步蹲
台阶上下
桥式
特别提醒:很多人以为“走路是开链”,其实不完全对。走路过程中有一条腿着地(闭链),另一条腿在空中摆动(开链),可以说是一个“开闭链交替”的过程。
前叉术后的康复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,开链和闭链运动的组合也应随之变化:
目标:控制肿胀、激活肌肉
推荐动作:股四头肌等长收缩、踝泵、靠墙静蹲、桥式


目标:加强股四头肌、腘绳肌、臀肌
推荐动作:半蹲、台阶训练、坐姿腿屈伸(从小重量、控制角度开始)

目标:增加肌肉力量与控制能力
推荐动作:弹力带勾腿、单腿桥式、动态弓步蹲


目标:模拟运动场景,恢复功能
推荐动作:跳跃训练、登台阶、加速跑、单腿训练等


这里强调一个原则:先闭链,后开链;从轻到重,从慢到快;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。
❌ 误区1:闭链运动就一定安全
→ 错!深蹲太深、动作代偿、超负荷,也会对膝关节造成压力。动作姿势和训练强度控制才是关键。
❌ 误区2:开链运动绝对不能做
→ 只要角度控制好、负荷合适、时机得当,开链反而能帮你更好强化目标肌肉,特别是股四头肌。
❌ 误区3:把所有动作贴标签
→ 很多动作是“混合型”的,比如登楼梯、骑自行车。不要过度纠结标签,更重要的是理解动作的目标、负载和时机。
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某个动作,记得及时找专业康复师或医生评估,别盲目模仿视频动作。每个人的恢复节奏不同,别人的训练不一定适合你!
你在康复过程中有没有被“误伤”过?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体验,或许能帮助到其他人!